imgboxbg

新闻资讯

汤子嘉:艺术品应该像家一样让人感到舒服

  在汤臣集团最有代表性的地产项目:汤臣一品,汤子嘉为自己造下一处宅邸。这所宅邸既融汇了日本设计师渡边智昭的精致设计与他积累多年的艺术收藏,犹如一座私享博物馆;又见证了汤子嘉带领汤臣集团激流勇进的日日夜夜,好似一部创业生活纪实。《尚流TATLER》来到这处宅邸作客,跟汤子嘉聊了一下午关于家宅与收藏的话题。

 

汤  子  嘉

MR. TONG CHI KAR 
CHARLES

 

  三年前,汤子嘉站在汤臣一品的阳台上面对浦江两岸,一定会想起父亲带他坐船前往浦东的那个遥远的上午……这样一个略带沧桑感的《百年孤独》式开篇用在汤子嘉身上,丝毫不会觉得有任何戏剧夸张的成分。作为一位80后而言,过去十五年所经历的大风大浪,已经将这位年轻的“汤臣集团大公子”逐渐磨炼成了一位成熟的名门之主。


舒适,最简单也最困难

 

  在自家集团的地产中造个家,并没有看上去那般容易。汤子嘉至今还记得在设计这个家之前的“纠结”。作为一位地产人,对于建筑、室内设计与装饰,汤子嘉驾轻就熟。为公司的客户打造样板房的时候,他能从公司的自身定位与当下的流行风尚间寻找到恰如其分的方向,并立刻执行。而为自己设计家的时候,这件事变得既简单又复杂。

  汤子嘉个性洒脱有趣,言谈间也简洁有力。这所宅邸大部分墙面与地面只用了白墙与大理石,通过软装搭配呈现。在家具颜色选择上,也以素雅的大地色系为主。在繁荣的陆家嘴,令人仿佛有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而乍看简单的装饰中,有着相当丰富的细节。首先,围绕着“生活机能”,汤子嘉与日本设计师渡边智昭在设计平面阶段就沟通了长达1年,针对每天的生活需求,以及工作、商务接待、宴请等诸多功能确立布局与风格。

  从电梯厅通过大门,步入室内,以金属质地与低调的布艺元素交织的主客厅正对黄浦江,风景无双。一侧是圆形餐厅,拥有轻巧线条感的Baxter吊灯下,一张圆桌气势稳重,而餐椅交替的颜色透露着汤子嘉性格中不拘一格的一面;另一侧则是书房与卧室,以及通往会议空间的走廊。走廊上,大大小小的相框与纪念品记录了汤子嘉的各个重要时刻。

 

“简洁,我认为恰恰是
对精密度的一种追求,并不简单。”

/ 汤 子 嘉 /

 

  十几年来,设计师渡边智昭参与过许多汤臣集团的项目,常年沟通的默契与追求细节的个性让两人一拍即合。经过渡边的精心设计,整座宅邸的细节之处各有巧思,让简单中尽显尊贵气质。例如,从细处观察,白色墙面的涂层中参有亮粉,通过层层叠叠的涂刷,构成细腻丰富的质地;又比如在整个家中随处可见的金属件,渡边均选用黄铜制作,虽然黄铜对成本与制作工艺有着更高的要求,但所呈现对时间感独一无二,绝非其他金属材质可以代替。

 

与艺术一起生活

 

  每当谈起艺术收藏,汤子嘉就越发健谈起来,言语间也不断透露出许多自己独到的见解。除了汤臣一品的掌门人的身份,作为艺术收藏者,他也在圈内颇有名气。大约在2009年,出于为汤臣集团的地产项目添置艺术品,汤子嘉集中地对艺术品累积了一定认识,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我记得最痴狂的时候,只要不在工作,我的精力就都花在研究艺术品上。这个爱好至今正好有10年了,如今花的时间没有那么多了,也许是因为其他的爱好占据了一些时间,也许是因为自己十年的收藏史累积了不少专业知识,但我依然觉得,这是会是一项一直延续下去的爱好。”

 

“把艺术品放家里,是和它们为伴,
它们就是家人,就是爱人。
和房子一样,应该是让人舒服的。”

/ 汤 子 嘉 /

 

  对于家中的艺术品,汤子嘉会常常更换。就在接受采访前的一两个月,他将布置两年多的艺术品都集中更换,取而代之的是一批色彩更鲜艳的作品,包括走出电梯最先映入眼帘的周春芽作品《桃花》,置于客厅两侧的谢墨凜作品《棘NO.13》及宋易格作品《后花园》,通往卧室的过道中所挂的张恩利作品《铁网》,位于商务会谈区的王光乐无题作品,还有客厅玄关旁时髦的装置作品——出自英国当代女艺术家Tracey Emin之手的爱心霓虹灯。

  汤子嘉喜欢安静,尤其在工作思考的状态中。一个人在家,边走边思考是他习惯整理思绪的方式,因此,“有宁静的气息、让人沉入思考”也成了他喜欢这些艺术作品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王乐光的那副无题作品,放射形的渐变色彩在灯光的搭配下,为室内空间营造出了一种深邃的禅意。

  而汤子嘉最珍爱的,则是客厅、书房、走廊上都有陈列的“克莱因蓝”系列作品,皆出自法国波普艺术代表人物伊夫·克莱因(Yevs Klein)之手。“克莱因是非常喜欢的艺术家,”汤子嘉说:“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专属于他的蓝色,并将此作为一种精神,展现在不同的载体上成为一件件作品,这种观念行为艺术的做法在那个还以油画为主流的年代是非常前卫的。”

  “总的来说,对于家中的艺术品,我的态度和家是一样的,既然每天相处,那一定要舒适为先。”10年收藏,汤子嘉让艺术走进了更多的空间,艺术也深深地影响着他每一天的心情。

 

爱好与缘分的奇妙关系

 

  对如今的汤子嘉而言,艺术收藏不再是一件独乐乐的事了。“这并不是自己拥有一件东西这么简单,而是与能欣赏的人一同分享,成为一种缘分。”汤子嘉说。最初为了给公共空间添置艺术品而爱上艺术的他,越发重视通过艺术传达给他人的情感,因此,曾梵志、仇晓飞、达利的作品走进了汤臣一品的大堂,汤子嘉也常常自发举办收藏品的展览。

  他还是西岸艺术节、Art 021等上海热门艺术活动上的常客,对艺术的爱好延伸到了以其为纽带,结识世界各地有趣的人群。不仅刘益谦等艺术圈名人因此时常造访汤子嘉的宅邸,就连英国尤金妮公主也因艺术结缘,成了汤子嘉的座上宾

  “人们看待艺术的角度是不同的,可能有些人只把它作为投资。但在我看来,艺术远不止这等意义,而是很好玩的一件事。我可能在画展上认识国外某个地方的人,哪天恰好去那里旅行,在当地也就有了朋友。这种缘分并不是日常会产生的。”

  除了艺术收藏,汤子嘉还有两大爱好,一是打高尔夫,二是旅行,而前两者又常常成为第三项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气寒冷时,汤子嘉常去温暖的国度,避寒度假,同时尽情享受高尔夫带来的快乐;而天气舒适的时候,他又常常造访欧美等历史悠久的地方,用各种美术馆路线塞满自己的行程。

imgboxbg
庆祝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汤臣集团董事长徐枫分享当年的故事
汤君年是南汇(编者按:今属浦东新区)人,1948年在上海出生,4岁跟随父亲到香港定居。
汤君年是南汇(编者按:今属浦东新区)人,1948年在上海出生,4岁跟随父亲到香港定居。
对话汤子嘉:汤臣一品,回归家的怀抱
只有变化才是永恒不变的唯一。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畅想无限可能,在变化中希冀打破边界,寻得存放最真实自我的空间;
只有变化才是永恒不变的唯一。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畅想无限可能,在变化中希冀打破边界,寻得存放最真实自我的空间;
写在浦东开发开放30年:汤臣,一个浦东传奇
上世纪60年代末,一位年轻人背着各种布样,穿梭在台湾的大街小巷。正午阳光的曝晒,湿透了他身上有些卷边的涤纶衫,那一年,并没有多少人在意这个瘦弱的小伙子,然而在热闹街头的橱窗里,有一台电视正在播放的广告:“汤臣窗帘,进口新款上市,风靡台北的窗帘……”

  那是二十来岁的汤君年,在为他汤臣窗帘布公司的生意奔跑。他大胆利用刚刚开始普及的电视大做广告,几年打拼,汤臣窗帘不久便拥有3000多家经销商、一年5亿元生产量,累积了后来汤氏家族的第一笔财富。

  这位一生纵横两岸三地的汤臣集团创始人,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随着92共识政治氛围解冻,汤君年携妻儿经香港辗转回到故乡,从1992年起开始投资浦东。汤臣伴随浦东走过了28年,在浦东新区开发开放三十周年时,我们致敬汤君年先生,及汤臣集团为浦东建设所做出的努力,也致敬,这片不断诞生传奇的土地。

 

归来,未曾离开
  汤君年,上海南汇人(今属浦东新区),1948年在上海出生,但他的童年却并非在上海度过,4岁就跟随父亲汤养浩到香港定居。到达香港后,他们家境并不优越,18岁就开始帮父亲做生意。1967年,香港动荡,人心惶惶,汤君年却判断香港动荡很快会过去,所以在众人抛售房产逃离香港时,提议父亲低价买进很多铺位。从那时起,汤君年与众不同的眼光和敢于冒险的魄力便已显露。
  不久之后,因为看重台湾的经济起飞,汤君年独立前往台湾发展,从窗帘公司到进军房地产,台湾的三重市,就是汤君年成片开发的“汤城”工业厂办园区,全盛时期曾创下两周热卖300亿新台币(约74亿元人民币)的空前纪录。

  也正是在台湾的这段日子,汤君年遇到了最重要的人生伴侣,当时红极港台影坛的“侠女”徐枫,不久之后就共结连理,诞下两个儿子汤子嘉与汤珈铖。

  然而,在台湾的日子过得正舒坦,汤君年却再次做出一个看似反其道行之的决定。

  1986年的一天,汤君年对太太徐枫说:“带上两个儿子,我们全家要移居香港。”那时两岸还没有来往,加上“九七回归”的议论纷纷,他们的香港朋友都在考虑要不要移民到国外,汤君年却认为去香港的目的是:脚踏香港,眼望大陆。他说,“中国决不会走回头路,香港是与大陆接触最方便、最近的地方,用不了多久,大陆的经济会好起来,我们移居香港,就是为了将来回到大陆投资。”

  果然,随着蒋经国允许老兵回大陆探亲,1987年12月1日,《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办法》正式实施,两岸关系春暖花开,汤君年的判断再次得到了验证。

  然而率先进入大陆的却不是汤君年,而是他的电影制片人太太徐枫,从1988年开始,徐枫就专注于推动两岸三地的影人共同拍摄影片,连续拍摄多部影片,其中也包括后来在国际影坛大放异彩的传奇之作——“霸王别姬”。

  1992年,汤君年在北京探班《霸王别姬》剧组期间,受到当时国台办主任接见,主任建议他可以到上海看看。于是,汤君年当即响应祖国号召,兴致勃勃地回到上海——他的故乡。

  在上海,时任上海市市长接见了这位祖籍南汇的台商,并向他详细介绍了上海及浦东的近期发展和远景规划。汤君年以商人的眼光和诗人的激情在浦东考察了20多天。考察高尔夫球场地块的那天,汤君年拨开足比人高的芦苇,告诉身边的徐枫:“这就是我们的高尔夫球场。”后来徐枫回忆:“一个从浦西过来需要4个小时的地方,到处是茫茫衰草、河沟、烂泥、土墩,附近根本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没想到汤君年的想象力居然比我一个拍电影的还厉害,有一天浦东会变成今天的样子。”

  随后,汤臣集团即以当时最大的台资企业身份进驻浦东,第一个令人瞩目的举动,就是斥资3040万美元,于1992年5月20日取得了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2-2-1地块,即如今的东方路与张杨路交汇处汤臣金融大厦,再于同年7月9日以高于投标价第二名近一倍的价格9236万美元,取得了如今1.4平方公里汤臣高尔夫球场和住宅用地。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块地是浦东历史上,进行国际招投标的第一块地和第二块地,要知道,在此之前,浦东的开发多为协议转让,很多土地是在中央动员下兄弟省市支援浦东建设时转让,1992年汤臣的正式进驻,意味着浦东房地产市场正式进入市场化开发阶段。就在球场的签约仪式上,汤君年与主管浦东的上海市领导商定,又拿出3500万美元拿下高尔夫球场邻近土地作为储备用地,即日后的汤臣豪园。

  在那之后,1995年,汤臣在外高桥保税区兴建了“汤臣国际贸易大楼”及“汤臣外高桥工业园区”;1995年,浦东的第一座5A写字楼“汤臣金融大厦”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建立;应浦东政府领导要求,汤臣与锦江国际集团合作,引进先进酒店管理,1996年,浦东第一家五星级酒店“新亚汤臣大酒店”开始运营;同年,浦东第一个涉外高档商务中心“汤臣商务中心”也开始运营。1997年,18洞72杆世界级的“汤臣高尔夫球场”落成,浦东第一个高尔夫球会“汤臣上海浦东高尔夫球会”也应运而生。

  汤臣落子速度很快,却也常常需要面对周遭的质疑,96年新亚汤臣大酒店落成时,窗外的张杨路人迹寥寥,别说人,到了晚上连车灯的踪迹都很少。汤君年却对太太徐枫说:“你看着,不出20年,这条路一定会是陆家嘴最热闹的地方。”

  在这之后,嘉年别墅,汤臣豪园、汤臣怡园,汤臣豪庭、汤臣湖庭花园,与张江合作的张江微电子港工业园区,张江传奇广场……汤臣在房地产上的投资,几乎全部集中在方圆522平方公里的浦东。一个企业在如此漫长的一段时间跨度中,能这样聚焦于一个区域的开发建设的例子并不多见。这一切都是来源于汤君年对浦东的信心。


相信,所以看见
  当今天站在黄浦江以上百米的高空,俯瞰由南往北的上海,十里洋场的风云仿佛历历在目。如果说外滩作为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历史画面,那么对岸的陆家嘴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最重要的经济象征之一。

  可是,这一切在三十年前,不过是齐身高的芦苇和一望无际的烂泥渡。就在这里,汤君年来了,并且意味深远地落子了几块最为重要的土地——其中就包括了未来的汤臣一品。未来在这里,这个项目,不仅将成为点亮浦东豪宅市场重要一笔,也将注定是悲喜交织的陆家嘴传奇。可能在如今看客眼中,这不过是当年汤臣一笔精明的投资,但对于汤君年而言,这却是把全部身家都放进一个篮子的全情投入。

  因为汤臣眼中,上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拥有中国一流人才的优势,国际化程度很高,商机无限。更可贵的是上海市政府办事规范,效率高。汤君年常说,他是带着故乡籍贯的血缘,以及对浦东发展政策的信心回到浦东的。

  开发开放30年间,浦东,未曾令看好这里的人失望。数据显示,浦东GDP从1990年时的不到60亿元,到2019年突破万亿元,占上海全市近三分之一。这一切,或许已如汤君年先生所愿。

  一个国家的崛起,一方热土的繁荣,绝非一句口号、一个举措,便能成就的。浦东开发开放经历的风雨复杂多变,也有不被看好的时候。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很多舆论唱衰上海,大家都有了退意。东南亚在经历银根紧缩时,各地银行要向身处“下雨天”的发展商收伞,港台地产市场一片萧条,而公司投资到浦东的数亿美元资金无法迅速回笼。汤臣在香港台湾的根基也因此面临巨大财务压力,有一段时间,境外舆论笑话汤臣是“最大的套牢户”。

  在最困难的时候,汤君年拜会了当时分管浦东的副市长赵启正,彼时赵也面临国际金融局势的巨大压力,但上海市人民政府对汤臣的困境予以理解,希望汤臣集团权衡两岸三地的发展前景,并且安排市区两级领导给予其在上海转圜疏困的空间。这翻表态再一次鼓舞了汤君年,为了度过难关,汤臣把在香港最好的房地产和最好的上市公司卖掉,哪怕在当时引起了香港一些人的不满,陷入了长达数年的官司,汤臣依然要维持上海方面的运作。一生善于“看风”的汤君年认为,到底谁是套牢户,要到最后才可以下结论,那时他说:“放心好了,此地一定是未来世界经济的舞台中心”。

  汤臣的投入和坚守,换来的是浦东的坚定携手。1996年11月,汤君年获得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浦东新区荣誉市民”及首届“浦东开发建设杰出人才”奖;1998年,汤臣集团被评为上海市“六好台资企业”称号;1999年4月,汤君年被浦东新区表彰为“对浦东开发作出积极贡献的境外人士”;2005年,汤臣集团获颁“最佳十大外资房地产企业”奖、“先进集体十连冠纪念”奖;而其旗下项目也屡获殊荣。

 

扎根这座城市的未来
  2000年,当汤臣走出“套牢困境”时,汤君年便逐步将运营家业的责任转托到儿子汤子嘉和汤珈铖身上,并且将毕生心血凝结于汤臣一品的打造。

  从拿到汤臣一品所处的这块地开始,汤臣人就一直在探索着如何做出代表上海未来发展的作品,项目经过了整整11年的精心酝酿,方案一次次创新,又一次次推翻,仅仅是屋顶的造型就改动了36次,最后选择了中国汉唐盛世一品大员的官帽为之加冕,并将建筑高度确定在当时上海豪宅的极限高度,153米。最小的户型是430多平米的户型,参考了汤君年的母亲在香港居所的户型。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进入汤臣一品客户的门槛,必须面对高总价的考验,这甚至是后面很多上海豪宅无法复制汤臣一品的原因之一,毕竟结合高单价和大面积,高总价的户型销售速度必然很慢,这对如今信奉高周转的大陆开发商而言是难以想象了。

  无奈的是,虽然雄心万丈和豪情满怀,但禁不住焦灼的经营压力,一心聚焦工作的汤君年没有看到汤臣一品的落成,2004年,心力交瘁的汤君年因糖尿病并发症去世了。

  仿佛是一场暗喻,汤臣一品,这个汤君年最后为之奋斗的目标。如今傲立于陆家嘴的昔日的芦苇滩头,缥缈于浦江两岸的腾飞大业中,站在山脚下的人抬头仰望却永远无法理解和接受,只有不断努力攀登着的人才知道,雄关巨殿不是一夜之间建成的。

  屹立于陆家嘴尖的汤臣一品,早已从汤臣集团的代表作,成为浦东面向世界的图腾,伴随着浦东一路以来的成长。第二代汤臣人站在浦东开发开放30年的潮头上,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汤臣的根基牢牢扎根在上海,扎根在浦东,或者说,是牢牢扎根在城市的未来。如今,新一代汤臣人和父辈有着同样的坚定,那就是对这个国家、这座城市经济前景充满信心。

  汤子嘉说,汤臣因上海的繁华而得益,是和这座城市一起成长的。“楼市繁荣是这个国家发展的结果、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结果,我们不关注眼前的价格,我们考虑这个城市更长的发展周期,我们会看到更稳健的收益——城市价值的红利。”

  多少年过去,那个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年轻身影,其实依然还在,只不过,化为了一个个定居上海浦东、扎根大陆的华人,在为祖国的建设而奔走。浦东开发开放30年,新的时代已经来了。
 

资料参考:
  《台商徐枫:汤臣,上海这些年》
  《浦东史诗》
  《17年汤臣:浦东的拓荒者,发展的见证者》
  《汤臣:一年投入五亿浦东开发第一人》
  《〈新民周刊〉专访汤子嘉》
上世纪60年代末,一位年轻人背着各种布样,穿梭在台湾的大街小巷。正午阳光的曝晒,湿透了他身上有些卷边的涤纶衫,那一年,并没有多少人在意这个瘦弱的小伙子,然而在热闹街头的橱窗里,有一台电视正在播放的广告:“汤臣窗帘,进口新款上市,风靡台北的窗帘……”

  那是二十来岁的汤君年,在为他汤臣窗帘布公司的生意奔跑。他大胆利用刚刚开始普及的电视大做广告,几年打拼,汤臣窗帘不久便拥有3000多家经销商、一年5亿元生产量,累积了后来汤氏家族的第一笔财富。

  这位一生纵横两岸三地的汤臣集团创始人,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随着92共识政治氛围解冻,汤君年携妻儿经香港辗转回到故乡,从1992年起开始投资浦东。汤臣伴随浦东走过了28年,在浦东新区开发开放三十周年时,我们致敬汤君年先生,及汤臣集团为浦东建设所做出的努力,也致敬,这片不断诞生传奇的土地。

 

归来,未曾离开
  汤君年,上海南汇人(今属浦东新区),1948年在上海出生,但他的童年却并非在上海度过,4岁就跟随父亲汤养浩到香港定居。到达香港后,他们家境并不优越,18岁就开始帮父亲做生意。1967年,香港动荡,人心惶惶,汤君年却判断香港动荡很快会过去,所以在众人抛售房产逃离香港时,提议父亲低价买进很多铺位。从那时起,汤君年与众不同的眼光和敢于冒险的魄力便已显露。
  不久之后,因为看重台湾的经济起飞,汤君年独立前往台湾发展,从窗帘公司到进军房地产,台湾的三重市,就是汤君年成片开发的“汤城”工业厂办园区,全盛时期曾创下两周热卖300亿新台币(约74亿元人民币)的空前纪录。

  也正是在台湾的这段日子,汤君年遇到了最重要的人生伴侣,当时红极港台影坛的“侠女”徐枫,不久之后就共结连理,诞下两个儿子汤子嘉与汤珈铖。

  然而,在台湾的日子过得正舒坦,汤君年却再次做出一个看似反其道行之的决定。

  1986年的一天,汤君年对太太徐枫说:“带上两个儿子,我们全家要移居香港。”那时两岸还没有来往,加上“九七回归”的议论纷纷,他们的香港朋友都在考虑要不要移民到国外,汤君年却认为去香港的目的是:脚踏香港,眼望大陆。他说,“中国决不会走回头路,香港是与大陆接触最方便、最近的地方,用不了多久,大陆的经济会好起来,我们移居香港,就是为了将来回到大陆投资。”

  果然,随着蒋经国允许老兵回大陆探亲,1987年12月1日,《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办法》正式实施,两岸关系春暖花开,汤君年的判断再次得到了验证。

  然而率先进入大陆的却不是汤君年,而是他的电影制片人太太徐枫,从1988年开始,徐枫就专注于推动两岸三地的影人共同拍摄影片,连续拍摄多部影片,其中也包括后来在国际影坛大放异彩的传奇之作——“霸王别姬”。

  1992年,汤君年在北京探班《霸王别姬》剧组期间,受到当时国台办主任接见,主任建议他可以到上海看看。于是,汤君年当即响应祖国号召,兴致勃勃地回到上海——他的故乡。

  在上海,时任上海市市长接见了这位祖籍南汇的台商,并向他详细介绍了上海及浦东的近期发展和远景规划。汤君年以商人的眼光和诗人的激情在浦东考察了20多天。考察高尔夫球场地块的那天,汤君年拨开足比人高的芦苇,告诉身边的徐枫:“这就是我们的高尔夫球场。”后来徐枫回忆:“一个从浦西过来需要4个小时的地方,到处是茫茫衰草、河沟、烂泥、土墩,附近根本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没想到汤君年的想象力居然比我一个拍电影的还厉害,有一天浦东会变成今天的样子。”

  随后,汤臣集团即以当时最大的台资企业身份进驻浦东,第一个令人瞩目的举动,就是斥资3040万美元,于1992年5月20日取得了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2-2-1地块,即如今的东方路与张杨路交汇处汤臣金融大厦,再于同年7月9日以高于投标价第二名近一倍的价格9236万美元,取得了如今1.4平方公里汤臣高尔夫球场和住宅用地。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块地是浦东历史上,进行国际招投标的第一块地和第二块地,要知道,在此之前,浦东的开发多为协议转让,很多土地是在中央动员下兄弟省市支援浦东建设时转让,1992年汤臣的正式进驻,意味着浦东房地产市场正式进入市场化开发阶段。就在球场的签约仪式上,汤君年与主管浦东的上海市领导商定,又拿出3500万美元拿下高尔夫球场邻近土地作为储备用地,即日后的汤臣豪园。

  在那之后,1995年,汤臣在外高桥保税区兴建了“汤臣国际贸易大楼”及“汤臣外高桥工业园区”;1995年,浦东的第一座5A写字楼“汤臣金融大厦”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建立;应浦东政府领导要求,汤臣与锦江国际集团合作,引进先进酒店管理,1996年,浦东第一家五星级酒店“新亚汤臣大酒店”开始运营;同年,浦东第一个涉外高档商务中心“汤臣商务中心”也开始运营。1997年,18洞72杆世界级的“汤臣高尔夫球场”落成,浦东第一个高尔夫球会“汤臣上海浦东高尔夫球会”也应运而生。

  汤臣落子速度很快,却也常常需要面对周遭的质疑,96年新亚汤臣大酒店落成时,窗外的张杨路人迹寥寥,别说人,到了晚上连车灯的踪迹都很少。汤君年却对太太徐枫说:“你看着,不出20年,这条路一定会是陆家嘴最热闹的地方。”

  在这之后,嘉年别墅,汤臣豪园、汤臣怡园,汤臣豪庭、汤臣湖庭花园,与张江合作的张江微电子港工业园区,张江传奇广场……汤臣在房地产上的投资,几乎全部集中在方圆522平方公里的浦东。一个企业在如此漫长的一段时间跨度中,能这样聚焦于一个区域的开发建设的例子并不多见。这一切都是来源于汤君年对浦东的信心。


相信,所以看见
  当今天站在黄浦江以上百米的高空,俯瞰由南往北的上海,十里洋场的风云仿佛历历在目。如果说外滩作为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历史画面,那么对岸的陆家嘴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最重要的经济象征之一。

  可是,这一切在三十年前,不过是齐身高的芦苇和一望无际的烂泥渡。就在这里,汤君年来了,并且意味深远地落子了几块最为重要的土地——其中就包括了未来的汤臣一品。未来在这里,这个项目,不仅将成为点亮浦东豪宅市场重要一笔,也将注定是悲喜交织的陆家嘴传奇。可能在如今看客眼中,这不过是当年汤臣一笔精明的投资,但对于汤君年而言,这却是把全部身家都放进一个篮子的全情投入。

  因为汤臣眼中,上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拥有中国一流人才的优势,国际化程度很高,商机无限。更可贵的是上海市政府办事规范,效率高。汤君年常说,他是带着故乡籍贯的血缘,以及对浦东发展政策的信心回到浦东的。

  开发开放30年间,浦东,未曾令看好这里的人失望。数据显示,浦东GDP从1990年时的不到60亿元,到2019年突破万亿元,占上海全市近三分之一。这一切,或许已如汤君年先生所愿。

  一个国家的崛起,一方热土的繁荣,绝非一句口号、一个举措,便能成就的。浦东开发开放经历的风雨复杂多变,也有不被看好的时候。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很多舆论唱衰上海,大家都有了退意。东南亚在经历银根紧缩时,各地银行要向身处“下雨天”的发展商收伞,港台地产市场一片萧条,而公司投资到浦东的数亿美元资金无法迅速回笼。汤臣在香港台湾的根基也因此面临巨大财务压力,有一段时间,境外舆论笑话汤臣是“最大的套牢户”。

  在最困难的时候,汤君年拜会了当时分管浦东的副市长赵启正,彼时赵也面临国际金融局势的巨大压力,但上海市人民政府对汤臣的困境予以理解,希望汤臣集团权衡两岸三地的发展前景,并且安排市区两级领导给予其在上海转圜疏困的空间。这翻表态再一次鼓舞了汤君年,为了度过难关,汤臣把在香港最好的房地产和最好的上市公司卖掉,哪怕在当时引起了香港一些人的不满,陷入了长达数年的官司,汤臣依然要维持上海方面的运作。一生善于“看风”的汤君年认为,到底谁是套牢户,要到最后才可以下结论,那时他说:“放心好了,此地一定是未来世界经济的舞台中心”。

  汤臣的投入和坚守,换来的是浦东的坚定携手。1996年11月,汤君年获得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浦东新区荣誉市民”及首届“浦东开发建设杰出人才”奖;1998年,汤臣集团被评为上海市“六好台资企业”称号;1999年4月,汤君年被浦东新区表彰为“对浦东开发作出积极贡献的境外人士”;2005年,汤臣集团获颁“最佳十大外资房地产企业”奖、“先进集体十连冠纪念”奖;而其旗下项目也屡获殊荣。

 

扎根这座城市的未来
  2000年,当汤臣走出“套牢困境”时,汤君年便逐步将运营家业的责任转托到儿子汤子嘉和汤珈铖身上,并且将毕生心血凝结于汤臣一品的打造。

  从拿到汤臣一品所处的这块地开始,汤臣人就一直在探索着如何做出代表上海未来发展的作品,项目经过了整整11年的精心酝酿,方案一次次创新,又一次次推翻,仅仅是屋顶的造型就改动了36次,最后选择了中国汉唐盛世一品大员的官帽为之加冕,并将建筑高度确定在当时上海豪宅的极限高度,153米。最小的户型是430多平米的户型,参考了汤君年的母亲在香港居所的户型。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进入汤臣一品客户的门槛,必须面对高总价的考验,这甚至是后面很多上海豪宅无法复制汤臣一品的原因之一,毕竟结合高单价和大面积,高总价的户型销售速度必然很慢,这对如今信奉高周转的大陆开发商而言是难以想象了。

  无奈的是,虽然雄心万丈和豪情满怀,但禁不住焦灼的经营压力,一心聚焦工作的汤君年没有看到汤臣一品的落成,2004年,心力交瘁的汤君年因糖尿病并发症去世了。

  仿佛是一场暗喻,汤臣一品,这个汤君年最后为之奋斗的目标。如今傲立于陆家嘴的昔日的芦苇滩头,缥缈于浦江两岸的腾飞大业中,站在山脚下的人抬头仰望却永远无法理解和接受,只有不断努力攀登着的人才知道,雄关巨殿不是一夜之间建成的。

  屹立于陆家嘴尖的汤臣一品,早已从汤臣集团的代表作,成为浦东面向世界的图腾,伴随着浦东一路以来的成长。第二代汤臣人站在浦东开发开放30年的潮头上,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汤臣的根基牢牢扎根在上海,扎根在浦东,或者说,是牢牢扎根在城市的未来。如今,新一代汤臣人和父辈有着同样的坚定,那就是对这个国家、这座城市经济前景充满信心。

  汤子嘉说,汤臣因上海的繁华而得益,是和这座城市一起成长的。“楼市繁荣是这个国家发展的结果、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结果,我们不关注眼前的价格,我们考虑这个城市更长的发展周期,我们会看到更稳健的收益——城市价值的红利。”

  多少年过去,那个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年轻身影,其实依然还在,只不过,化为了一个个定居上海浦东、扎根大陆的华人,在为祖国的建设而奔走。浦东开发开放30年,新的时代已经来了。
 

资料参考:
  《台商徐枫:汤臣,上海这些年》
  《浦东史诗》
  《17年汤臣:浦东的拓荒者,发展的见证者》
  《汤臣:一年投入五亿浦东开发第一人》
  《〈新民周刊〉专访汤子嘉》
这是描述信息

与中国一起前进 许愿美好未来

汤臣(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上海浦东新区东方路710号汤臣金融大厦23F
邮编:200122
电话:86-21-50584936
传真:86-21-5058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