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boxbg

新闻资讯

汤子嘉:所执与所变

  作为著名的汤臣集团的大公子,汤子嘉做什么都自然会吸引目光。2018年1月,我们走进了可以俯瞰上海黄浦江的汤臣一品,见到了身为创业者二代的他。
  稳健、做基业长青的高品质楼盘,这些年来,汤臣的所执未曾改变。但在汤子嘉身上,也体现了创二代们的所变:从电动车到教育、艺术投资,时代在变,消费在变,他也会顺势而变。

  多年历程,家族企业追求稳健传承

  “家族企业传承具有非常大的责任性。我们所传承的不仅仅是家族事业,也是企业精神的传递。早期的规则方法,期限可能是有限的。但时代在变化,我在这几年尤其体会到了时代的变化:100年前保守稳定的商业模式和理念,和现在完全不同。移动互联的强大,对生活的改变,中国已经做到了世界的最先进。所以,我们传承家族企业,最本质的东西“执”,不会改变,但思维灵活性也非常重要。”
  来到位于上海浦东黄浦江边的汤臣一品,和汤子嘉初见,他就这样回答了传承的问题。站在富有远见的他父亲汤臣年早年开发的这个楼盘中,心情是颇为感慨的。身为“浦东开发第一人”的儿子,2004年,年近24岁就面对父亲突然去世,到2018年对我们侃侃而谈,汤子嘉说,“也许在外人看来,一个身份的转变,是一夜之间的变化,但对我来说,其实是走了14年的历程。”
  “父辈对于城市的坚定热爱和信心,以及长远布局,那种态度、远见和做事的专注,是我继承的更大财富。汤臣的很重要的‘执’,是要做一个百年企业,眼前的业绩做得再大,如果不能延续,也不叫成功。我们的目标是基业长青。”
  汤子嘉说湯臣的根在上海,而他根子上是一个标准的上海人,爷爷当年就在上海做出了不错的企业,他的父亲也是在上海出生的,从零开始做事。“家族在这些年里经历了很多风波。在投资中国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挑战,譬如97年的金融风暴等等。最终,在我父亲过世前的几年,给我们定下了严格的经营理念:我们不要做最快最大,要做强做久。”
  从接手汤臣迄今,身为湯臣集团副主席兼执行董事,汤子嘉曾被股东问过,你们为什么不够激进?当年规模和你们不成比例的地产公司,现在已经做到多少多少了……“可是倒过来说,汤臣的抗风险能力也是更强的。时代在改变,经营的方法,开发的观念上也会做改变,但我们的‘执’是不会改变的”。”
  有趣的是,小时候,汤子嘉在台湾、香港和美国求学,2001年才回到国内。相比国内的一些“二代”,汤子嘉并没有从小就眼看着国内的环境是怎样一点点变化的。“这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政府的魄力,反而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整个城市的建设如此进步,也督促我跟随时代的进步。”
  上海,永远会是汤臣的大本营。汤臣自成立以来就坚持租售并举,至今在上海浦东持有大量商办和住宅楼宇,对物业项目进行持续经营与维护。
  稳健,除了是经营的理念,也是对社会的责任。汤子嘉说,他非常看好上海的房地产未来楼市发展,上海作为中国经济、金融中心的地位不会动摇,“2040”目标在前,上海的发展才刚刚开始。
   “作为房地产企业,最终还是要造出一个高品质的适合居住的房子。房地产也是具有社会责任的行业,不管价格升降,本质都是要造住适合人们居住,甚至要传承几代去使用居住的空间。汤臣的理念是,品质永远是第一位的。其实,现在汤臣在做的事情,既保持稳定稳健成长,也追求变革变新。也以房地产为基础,参与到更加多元化的投资。”

 

  多元投资,我更注重精神消费

  汤子嘉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最近网上有一篇帖子,有个法国小伙子在中国生活了几年后回国,突然很不适应,因为中国的生活太丰富太便捷了!“这几年社会上有很大的变化,譬如移动互联网造成生活的改变,也给予了我很多思想冲击。”
  所以,除去公司的房地产投资,汤子嘉个人这几年,也在其他行业做了不少多元化投资。母亲徐枫刚刚获得台湾金马奖终身成就奖,家族也一直有投资影视文化方面的传统。汤子嘉说,母亲最近在筹备一个剧本,希望能拍出继《霸王别姬》之后好的电影来。
  “投资现在是我每天花更多时间在做的事。父亲过世之后,汤臣以及我们家族熬过一个最艰难的时刻,现在公司日常管理已经非常科学化了。管理汤臣不见得会用到我最多的时间,我就会自己想想自己还想要做什么。”
  现在,汤子嘉的投资布局,除了电动车、教育、艺术品消费和金融,还投资创办了Artcare,还在积极谋求布局电竞领域。
  2017年,汤子嘉投资的iconic电动车在圈中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我在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参与了进来。在国外很多国家,电动车发展非常迅速,几年之内就全面换成了电动车,中国也有这样的趋势,这是新兴蓝海。”
  他说,“将新的内容和传统地产跨界结合,是大势所趋。多元化投资布局,也是根据当下市场、技术、金融以及客户等‘变局’所做的积极应对。”
  在教育领域,汤子嘉近期投资了平和双语学校青浦分校。“这会是我未来几年很关注的行业,教育具有前景,投资教育,也是为社会做公益。将来在5年内可能会做到20个学校。”
  生活中,很多人都知道汤子嘉是一个热爱当代艺术、喜欢打高尔夫、品红酒的人。但对他自己来说,生活中的某些爱好并没有变成只用于赚钱的渠道。虽然他开办了ARTCARE的艺术服务型公司,初衷也不过是为了给相似爱好的藏家提供保险,运输,仓储等等服务。近半年,ARTCARE做了战略调整,要将更多文化元素植入城市。“现在的年轻人更多追求精神上的消费,所以我们会做更多一些有趣的展览,将艺术融入社会的事情会做得更多些。”
  自己收藏了许多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也和很多当代艺术家成为了朋友,汤子嘉自然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一个例子是,他会将艺术想象力赋予汤臣的住宅空间中。在汤臣一品,我们拍摄他的地方就是画廊。平时,汤子嘉也会将自己收藏的画作放在小区中,还会定期重新布展。“汤臣并不仅仅是一家房地产公司,我们不仅仅把房子盖完卖完就走人了,我们更多地在经营房地产,让客户的舒适度提升,精神愉悦度提升。”
  “有所坚持,有所创新,这是我对自己的定位,也是对企业的战略规划。我希望自己始终保持市场的敏锐度,带给汤臣更多发展的可能。”
  夕阳渐渐地从黄浦江的一侧落幕了,汤子嘉也温文尔雅地向我们告别。
  他最后闲聊了一句,“艺术也好,红酒也好,打高尔夫也好,在我看来,都需要一种讲究耐心、舍得与品位的身体力行。对我个人看待世界、阅人处世,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位创二代,用一种悠然潇洒的姿态对待一切,“我喜欢慢慢品味位。归根到底,最后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都不过是热爱。”

imgboxbg
庆祝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汤臣集团董事长徐枫分享当年的故事
汤君年是南汇(编者按:今属浦东新区)人,1948年在上海出生,4岁跟随父亲到香港定居。
汤君年是南汇(编者按:今属浦东新区)人,1948年在上海出生,4岁跟随父亲到香港定居。
对话汤子嘉:汤臣一品,回归家的怀抱
只有变化才是永恒不变的唯一。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畅想无限可能,在变化中希冀打破边界,寻得存放最真实自我的空间;
只有变化才是永恒不变的唯一。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畅想无限可能,在变化中希冀打破边界,寻得存放最真实自我的空间;
写在浦东开发开放30年:汤臣,一个浦东传奇
上世纪60年代末,一位年轻人背着各种布样,穿梭在台湾的大街小巷。正午阳光的曝晒,湿透了他身上有些卷边的涤纶衫,那一年,并没有多少人在意这个瘦弱的小伙子,然而在热闹街头的橱窗里,有一台电视正在播放的广告:“汤臣窗帘,进口新款上市,风靡台北的窗帘……”

  那是二十来岁的汤君年,在为他汤臣窗帘布公司的生意奔跑。他大胆利用刚刚开始普及的电视大做广告,几年打拼,汤臣窗帘不久便拥有3000多家经销商、一年5亿元生产量,累积了后来汤氏家族的第一笔财富。

  这位一生纵横两岸三地的汤臣集团创始人,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随着92共识政治氛围解冻,汤君年携妻儿经香港辗转回到故乡,从1992年起开始投资浦东。汤臣伴随浦东走过了28年,在浦东新区开发开放三十周年时,我们致敬汤君年先生,及汤臣集团为浦东建设所做出的努力,也致敬,这片不断诞生传奇的土地。

 

归来,未曾离开
  汤君年,上海南汇人(今属浦东新区),1948年在上海出生,但他的童年却并非在上海度过,4岁就跟随父亲汤养浩到香港定居。到达香港后,他们家境并不优越,18岁就开始帮父亲做生意。1967年,香港动荡,人心惶惶,汤君年却判断香港动荡很快会过去,所以在众人抛售房产逃离香港时,提议父亲低价买进很多铺位。从那时起,汤君年与众不同的眼光和敢于冒险的魄力便已显露。
  不久之后,因为看重台湾的经济起飞,汤君年独立前往台湾发展,从窗帘公司到进军房地产,台湾的三重市,就是汤君年成片开发的“汤城”工业厂办园区,全盛时期曾创下两周热卖300亿新台币(约74亿元人民币)的空前纪录。

  也正是在台湾的这段日子,汤君年遇到了最重要的人生伴侣,当时红极港台影坛的“侠女”徐枫,不久之后就共结连理,诞下两个儿子汤子嘉与汤珈铖。

  然而,在台湾的日子过得正舒坦,汤君年却再次做出一个看似反其道行之的决定。

  1986年的一天,汤君年对太太徐枫说:“带上两个儿子,我们全家要移居香港。”那时两岸还没有来往,加上“九七回归”的议论纷纷,他们的香港朋友都在考虑要不要移民到国外,汤君年却认为去香港的目的是:脚踏香港,眼望大陆。他说,“中国决不会走回头路,香港是与大陆接触最方便、最近的地方,用不了多久,大陆的经济会好起来,我们移居香港,就是为了将来回到大陆投资。”

  果然,随着蒋经国允许老兵回大陆探亲,1987年12月1日,《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办法》正式实施,两岸关系春暖花开,汤君年的判断再次得到了验证。

  然而率先进入大陆的却不是汤君年,而是他的电影制片人太太徐枫,从1988年开始,徐枫就专注于推动两岸三地的影人共同拍摄影片,连续拍摄多部影片,其中也包括后来在国际影坛大放异彩的传奇之作——“霸王别姬”。

  1992年,汤君年在北京探班《霸王别姬》剧组期间,受到当时国台办主任接见,主任建议他可以到上海看看。于是,汤君年当即响应祖国号召,兴致勃勃地回到上海——他的故乡。

  在上海,时任上海市市长接见了这位祖籍南汇的台商,并向他详细介绍了上海及浦东的近期发展和远景规划。汤君年以商人的眼光和诗人的激情在浦东考察了20多天。考察高尔夫球场地块的那天,汤君年拨开足比人高的芦苇,告诉身边的徐枫:“这就是我们的高尔夫球场。”后来徐枫回忆:“一个从浦西过来需要4个小时的地方,到处是茫茫衰草、河沟、烂泥、土墩,附近根本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没想到汤君年的想象力居然比我一个拍电影的还厉害,有一天浦东会变成今天的样子。”

  随后,汤臣集团即以当时最大的台资企业身份进驻浦东,第一个令人瞩目的举动,就是斥资3040万美元,于1992年5月20日取得了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2-2-1地块,即如今的东方路与张杨路交汇处汤臣金融大厦,再于同年7月9日以高于投标价第二名近一倍的价格9236万美元,取得了如今1.4平方公里汤臣高尔夫球场和住宅用地。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块地是浦东历史上,进行国际招投标的第一块地和第二块地,要知道,在此之前,浦东的开发多为协议转让,很多土地是在中央动员下兄弟省市支援浦东建设时转让,1992年汤臣的正式进驻,意味着浦东房地产市场正式进入市场化开发阶段。就在球场的签约仪式上,汤君年与主管浦东的上海市领导商定,又拿出3500万美元拿下高尔夫球场邻近土地作为储备用地,即日后的汤臣豪园。

  在那之后,1995年,汤臣在外高桥保税区兴建了“汤臣国际贸易大楼”及“汤臣外高桥工业园区”;1995年,浦东的第一座5A写字楼“汤臣金融大厦”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建立;应浦东政府领导要求,汤臣与锦江国际集团合作,引进先进酒店管理,1996年,浦东第一家五星级酒店“新亚汤臣大酒店”开始运营;同年,浦东第一个涉外高档商务中心“汤臣商务中心”也开始运营。1997年,18洞72杆世界级的“汤臣高尔夫球场”落成,浦东第一个高尔夫球会“汤臣上海浦东高尔夫球会”也应运而生。

  汤臣落子速度很快,却也常常需要面对周遭的质疑,96年新亚汤臣大酒店落成时,窗外的张杨路人迹寥寥,别说人,到了晚上连车灯的踪迹都很少。汤君年却对太太徐枫说:“你看着,不出20年,这条路一定会是陆家嘴最热闹的地方。”

  在这之后,嘉年别墅,汤臣豪园、汤臣怡园,汤臣豪庭、汤臣湖庭花园,与张江合作的张江微电子港工业园区,张江传奇广场……汤臣在房地产上的投资,几乎全部集中在方圆522平方公里的浦东。一个企业在如此漫长的一段时间跨度中,能这样聚焦于一个区域的开发建设的例子并不多见。这一切都是来源于汤君年对浦东的信心。


相信,所以看见
  当今天站在黄浦江以上百米的高空,俯瞰由南往北的上海,十里洋场的风云仿佛历历在目。如果说外滩作为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历史画面,那么对岸的陆家嘴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最重要的经济象征之一。

  可是,这一切在三十年前,不过是齐身高的芦苇和一望无际的烂泥渡。就在这里,汤君年来了,并且意味深远地落子了几块最为重要的土地——其中就包括了未来的汤臣一品。未来在这里,这个项目,不仅将成为点亮浦东豪宅市场重要一笔,也将注定是悲喜交织的陆家嘴传奇。可能在如今看客眼中,这不过是当年汤臣一笔精明的投资,但对于汤君年而言,这却是把全部身家都放进一个篮子的全情投入。

  因为汤臣眼中,上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拥有中国一流人才的优势,国际化程度很高,商机无限。更可贵的是上海市政府办事规范,效率高。汤君年常说,他是带着故乡籍贯的血缘,以及对浦东发展政策的信心回到浦东的。

  开发开放30年间,浦东,未曾令看好这里的人失望。数据显示,浦东GDP从1990年时的不到60亿元,到2019年突破万亿元,占上海全市近三分之一。这一切,或许已如汤君年先生所愿。

  一个国家的崛起,一方热土的繁荣,绝非一句口号、一个举措,便能成就的。浦东开发开放经历的风雨复杂多变,也有不被看好的时候。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很多舆论唱衰上海,大家都有了退意。东南亚在经历银根紧缩时,各地银行要向身处“下雨天”的发展商收伞,港台地产市场一片萧条,而公司投资到浦东的数亿美元资金无法迅速回笼。汤臣在香港台湾的根基也因此面临巨大财务压力,有一段时间,境外舆论笑话汤臣是“最大的套牢户”。

  在最困难的时候,汤君年拜会了当时分管浦东的副市长赵启正,彼时赵也面临国际金融局势的巨大压力,但上海市人民政府对汤臣的困境予以理解,希望汤臣集团权衡两岸三地的发展前景,并且安排市区两级领导给予其在上海转圜疏困的空间。这翻表态再一次鼓舞了汤君年,为了度过难关,汤臣把在香港最好的房地产和最好的上市公司卖掉,哪怕在当时引起了香港一些人的不满,陷入了长达数年的官司,汤臣依然要维持上海方面的运作。一生善于“看风”的汤君年认为,到底谁是套牢户,要到最后才可以下结论,那时他说:“放心好了,此地一定是未来世界经济的舞台中心”。

  汤臣的投入和坚守,换来的是浦东的坚定携手。1996年11月,汤君年获得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浦东新区荣誉市民”及首届“浦东开发建设杰出人才”奖;1998年,汤臣集团被评为上海市“六好台资企业”称号;1999年4月,汤君年被浦东新区表彰为“对浦东开发作出积极贡献的境外人士”;2005年,汤臣集团获颁“最佳十大外资房地产企业”奖、“先进集体十连冠纪念”奖;而其旗下项目也屡获殊荣。

 

扎根这座城市的未来
  2000年,当汤臣走出“套牢困境”时,汤君年便逐步将运营家业的责任转托到儿子汤子嘉和汤珈铖身上,并且将毕生心血凝结于汤臣一品的打造。

  从拿到汤臣一品所处的这块地开始,汤臣人就一直在探索着如何做出代表上海未来发展的作品,项目经过了整整11年的精心酝酿,方案一次次创新,又一次次推翻,仅仅是屋顶的造型就改动了36次,最后选择了中国汉唐盛世一品大员的官帽为之加冕,并将建筑高度确定在当时上海豪宅的极限高度,153米。最小的户型是430多平米的户型,参考了汤君年的母亲在香港居所的户型。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进入汤臣一品客户的门槛,必须面对高总价的考验,这甚至是后面很多上海豪宅无法复制汤臣一品的原因之一,毕竟结合高单价和大面积,高总价的户型销售速度必然很慢,这对如今信奉高周转的大陆开发商而言是难以想象了。

  无奈的是,虽然雄心万丈和豪情满怀,但禁不住焦灼的经营压力,一心聚焦工作的汤君年没有看到汤臣一品的落成,2004年,心力交瘁的汤君年因糖尿病并发症去世了。

  仿佛是一场暗喻,汤臣一品,这个汤君年最后为之奋斗的目标。如今傲立于陆家嘴的昔日的芦苇滩头,缥缈于浦江两岸的腾飞大业中,站在山脚下的人抬头仰望却永远无法理解和接受,只有不断努力攀登着的人才知道,雄关巨殿不是一夜之间建成的。

  屹立于陆家嘴尖的汤臣一品,早已从汤臣集团的代表作,成为浦东面向世界的图腾,伴随着浦东一路以来的成长。第二代汤臣人站在浦东开发开放30年的潮头上,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汤臣的根基牢牢扎根在上海,扎根在浦东,或者说,是牢牢扎根在城市的未来。如今,新一代汤臣人和父辈有着同样的坚定,那就是对这个国家、这座城市经济前景充满信心。

  汤子嘉说,汤臣因上海的繁华而得益,是和这座城市一起成长的。“楼市繁荣是这个国家发展的结果、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结果,我们不关注眼前的价格,我们考虑这个城市更长的发展周期,我们会看到更稳健的收益——城市价值的红利。”

  多少年过去,那个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年轻身影,其实依然还在,只不过,化为了一个个定居上海浦东、扎根大陆的华人,在为祖国的建设而奔走。浦东开发开放30年,新的时代已经来了。
 

资料参考:
  《台商徐枫:汤臣,上海这些年》
  《浦东史诗》
  《17年汤臣:浦东的拓荒者,发展的见证者》
  《汤臣:一年投入五亿浦东开发第一人》
  《〈新民周刊〉专访汤子嘉》
上世纪60年代末,一位年轻人背着各种布样,穿梭在台湾的大街小巷。正午阳光的曝晒,湿透了他身上有些卷边的涤纶衫,那一年,并没有多少人在意这个瘦弱的小伙子,然而在热闹街头的橱窗里,有一台电视正在播放的广告:“汤臣窗帘,进口新款上市,风靡台北的窗帘……”

  那是二十来岁的汤君年,在为他汤臣窗帘布公司的生意奔跑。他大胆利用刚刚开始普及的电视大做广告,几年打拼,汤臣窗帘不久便拥有3000多家经销商、一年5亿元生产量,累积了后来汤氏家族的第一笔财富。

  这位一生纵横两岸三地的汤臣集团创始人,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随着92共识政治氛围解冻,汤君年携妻儿经香港辗转回到故乡,从1992年起开始投资浦东。汤臣伴随浦东走过了28年,在浦东新区开发开放三十周年时,我们致敬汤君年先生,及汤臣集团为浦东建设所做出的努力,也致敬,这片不断诞生传奇的土地。

 

归来,未曾离开
  汤君年,上海南汇人(今属浦东新区),1948年在上海出生,但他的童年却并非在上海度过,4岁就跟随父亲汤养浩到香港定居。到达香港后,他们家境并不优越,18岁就开始帮父亲做生意。1967年,香港动荡,人心惶惶,汤君年却判断香港动荡很快会过去,所以在众人抛售房产逃离香港时,提议父亲低价买进很多铺位。从那时起,汤君年与众不同的眼光和敢于冒险的魄力便已显露。
  不久之后,因为看重台湾的经济起飞,汤君年独立前往台湾发展,从窗帘公司到进军房地产,台湾的三重市,就是汤君年成片开发的“汤城”工业厂办园区,全盛时期曾创下两周热卖300亿新台币(约74亿元人民币)的空前纪录。

  也正是在台湾的这段日子,汤君年遇到了最重要的人生伴侣,当时红极港台影坛的“侠女”徐枫,不久之后就共结连理,诞下两个儿子汤子嘉与汤珈铖。

  然而,在台湾的日子过得正舒坦,汤君年却再次做出一个看似反其道行之的决定。

  1986年的一天,汤君年对太太徐枫说:“带上两个儿子,我们全家要移居香港。”那时两岸还没有来往,加上“九七回归”的议论纷纷,他们的香港朋友都在考虑要不要移民到国外,汤君年却认为去香港的目的是:脚踏香港,眼望大陆。他说,“中国决不会走回头路,香港是与大陆接触最方便、最近的地方,用不了多久,大陆的经济会好起来,我们移居香港,就是为了将来回到大陆投资。”

  果然,随着蒋经国允许老兵回大陆探亲,1987年12月1日,《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办法》正式实施,两岸关系春暖花开,汤君年的判断再次得到了验证。

  然而率先进入大陆的却不是汤君年,而是他的电影制片人太太徐枫,从1988年开始,徐枫就专注于推动两岸三地的影人共同拍摄影片,连续拍摄多部影片,其中也包括后来在国际影坛大放异彩的传奇之作——“霸王别姬”。

  1992年,汤君年在北京探班《霸王别姬》剧组期间,受到当时国台办主任接见,主任建议他可以到上海看看。于是,汤君年当即响应祖国号召,兴致勃勃地回到上海——他的故乡。

  在上海,时任上海市市长接见了这位祖籍南汇的台商,并向他详细介绍了上海及浦东的近期发展和远景规划。汤君年以商人的眼光和诗人的激情在浦东考察了20多天。考察高尔夫球场地块的那天,汤君年拨开足比人高的芦苇,告诉身边的徐枫:“这就是我们的高尔夫球场。”后来徐枫回忆:“一个从浦西过来需要4个小时的地方,到处是茫茫衰草、河沟、烂泥、土墩,附近根本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没想到汤君年的想象力居然比我一个拍电影的还厉害,有一天浦东会变成今天的样子。”

  随后,汤臣集团即以当时最大的台资企业身份进驻浦东,第一个令人瞩目的举动,就是斥资3040万美元,于1992年5月20日取得了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2-2-1地块,即如今的东方路与张杨路交汇处汤臣金融大厦,再于同年7月9日以高于投标价第二名近一倍的价格9236万美元,取得了如今1.4平方公里汤臣高尔夫球场和住宅用地。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块地是浦东历史上,进行国际招投标的第一块地和第二块地,要知道,在此之前,浦东的开发多为协议转让,很多土地是在中央动员下兄弟省市支援浦东建设时转让,1992年汤臣的正式进驻,意味着浦东房地产市场正式进入市场化开发阶段。就在球场的签约仪式上,汤君年与主管浦东的上海市领导商定,又拿出3500万美元拿下高尔夫球场邻近土地作为储备用地,即日后的汤臣豪园。

  在那之后,1995年,汤臣在外高桥保税区兴建了“汤臣国际贸易大楼”及“汤臣外高桥工业园区”;1995年,浦东的第一座5A写字楼“汤臣金融大厦”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建立;应浦东政府领导要求,汤臣与锦江国际集团合作,引进先进酒店管理,1996年,浦东第一家五星级酒店“新亚汤臣大酒店”开始运营;同年,浦东第一个涉外高档商务中心“汤臣商务中心”也开始运营。1997年,18洞72杆世界级的“汤臣高尔夫球场”落成,浦东第一个高尔夫球会“汤臣上海浦东高尔夫球会”也应运而生。

  汤臣落子速度很快,却也常常需要面对周遭的质疑,96年新亚汤臣大酒店落成时,窗外的张杨路人迹寥寥,别说人,到了晚上连车灯的踪迹都很少。汤君年却对太太徐枫说:“你看着,不出20年,这条路一定会是陆家嘴最热闹的地方。”

  在这之后,嘉年别墅,汤臣豪园、汤臣怡园,汤臣豪庭、汤臣湖庭花园,与张江合作的张江微电子港工业园区,张江传奇广场……汤臣在房地产上的投资,几乎全部集中在方圆522平方公里的浦东。一个企业在如此漫长的一段时间跨度中,能这样聚焦于一个区域的开发建设的例子并不多见。这一切都是来源于汤君年对浦东的信心。


相信,所以看见
  当今天站在黄浦江以上百米的高空,俯瞰由南往北的上海,十里洋场的风云仿佛历历在目。如果说外滩作为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历史画面,那么对岸的陆家嘴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最重要的经济象征之一。

  可是,这一切在三十年前,不过是齐身高的芦苇和一望无际的烂泥渡。就在这里,汤君年来了,并且意味深远地落子了几块最为重要的土地——其中就包括了未来的汤臣一品。未来在这里,这个项目,不仅将成为点亮浦东豪宅市场重要一笔,也将注定是悲喜交织的陆家嘴传奇。可能在如今看客眼中,这不过是当年汤臣一笔精明的投资,但对于汤君年而言,这却是把全部身家都放进一个篮子的全情投入。

  因为汤臣眼中,上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拥有中国一流人才的优势,国际化程度很高,商机无限。更可贵的是上海市政府办事规范,效率高。汤君年常说,他是带着故乡籍贯的血缘,以及对浦东发展政策的信心回到浦东的。

  开发开放30年间,浦东,未曾令看好这里的人失望。数据显示,浦东GDP从1990年时的不到60亿元,到2019年突破万亿元,占上海全市近三分之一。这一切,或许已如汤君年先生所愿。

  一个国家的崛起,一方热土的繁荣,绝非一句口号、一个举措,便能成就的。浦东开发开放经历的风雨复杂多变,也有不被看好的时候。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很多舆论唱衰上海,大家都有了退意。东南亚在经历银根紧缩时,各地银行要向身处“下雨天”的发展商收伞,港台地产市场一片萧条,而公司投资到浦东的数亿美元资金无法迅速回笼。汤臣在香港台湾的根基也因此面临巨大财务压力,有一段时间,境外舆论笑话汤臣是“最大的套牢户”。

  在最困难的时候,汤君年拜会了当时分管浦东的副市长赵启正,彼时赵也面临国际金融局势的巨大压力,但上海市人民政府对汤臣的困境予以理解,希望汤臣集团权衡两岸三地的发展前景,并且安排市区两级领导给予其在上海转圜疏困的空间。这翻表态再一次鼓舞了汤君年,为了度过难关,汤臣把在香港最好的房地产和最好的上市公司卖掉,哪怕在当时引起了香港一些人的不满,陷入了长达数年的官司,汤臣依然要维持上海方面的运作。一生善于“看风”的汤君年认为,到底谁是套牢户,要到最后才可以下结论,那时他说:“放心好了,此地一定是未来世界经济的舞台中心”。

  汤臣的投入和坚守,换来的是浦东的坚定携手。1996年11月,汤君年获得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浦东新区荣誉市民”及首届“浦东开发建设杰出人才”奖;1998年,汤臣集团被评为上海市“六好台资企业”称号;1999年4月,汤君年被浦东新区表彰为“对浦东开发作出积极贡献的境外人士”;2005年,汤臣集团获颁“最佳十大外资房地产企业”奖、“先进集体十连冠纪念”奖;而其旗下项目也屡获殊荣。

 

扎根这座城市的未来
  2000年,当汤臣走出“套牢困境”时,汤君年便逐步将运营家业的责任转托到儿子汤子嘉和汤珈铖身上,并且将毕生心血凝结于汤臣一品的打造。

  从拿到汤臣一品所处的这块地开始,汤臣人就一直在探索着如何做出代表上海未来发展的作品,项目经过了整整11年的精心酝酿,方案一次次创新,又一次次推翻,仅仅是屋顶的造型就改动了36次,最后选择了中国汉唐盛世一品大员的官帽为之加冕,并将建筑高度确定在当时上海豪宅的极限高度,153米。最小的户型是430多平米的户型,参考了汤君年的母亲在香港居所的户型。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进入汤臣一品客户的门槛,必须面对高总价的考验,这甚至是后面很多上海豪宅无法复制汤臣一品的原因之一,毕竟结合高单价和大面积,高总价的户型销售速度必然很慢,这对如今信奉高周转的大陆开发商而言是难以想象了。

  无奈的是,虽然雄心万丈和豪情满怀,但禁不住焦灼的经营压力,一心聚焦工作的汤君年没有看到汤臣一品的落成,2004年,心力交瘁的汤君年因糖尿病并发症去世了。

  仿佛是一场暗喻,汤臣一品,这个汤君年最后为之奋斗的目标。如今傲立于陆家嘴的昔日的芦苇滩头,缥缈于浦江两岸的腾飞大业中,站在山脚下的人抬头仰望却永远无法理解和接受,只有不断努力攀登着的人才知道,雄关巨殿不是一夜之间建成的。

  屹立于陆家嘴尖的汤臣一品,早已从汤臣集团的代表作,成为浦东面向世界的图腾,伴随着浦东一路以来的成长。第二代汤臣人站在浦东开发开放30年的潮头上,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汤臣的根基牢牢扎根在上海,扎根在浦东,或者说,是牢牢扎根在城市的未来。如今,新一代汤臣人和父辈有着同样的坚定,那就是对这个国家、这座城市经济前景充满信心。

  汤子嘉说,汤臣因上海的繁华而得益,是和这座城市一起成长的。“楼市繁荣是这个国家发展的结果、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结果,我们不关注眼前的价格,我们考虑这个城市更长的发展周期,我们会看到更稳健的收益——城市价值的红利。”

  多少年过去,那个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年轻身影,其实依然还在,只不过,化为了一个个定居上海浦东、扎根大陆的华人,在为祖国的建设而奔走。浦东开发开放30年,新的时代已经来了。
 

资料参考:
  《台商徐枫:汤臣,上海这些年》
  《浦东史诗》
  《17年汤臣:浦东的拓荒者,发展的见证者》
  《汤臣:一年投入五亿浦东开发第一人》
  《〈新民周刊〉专访汤子嘉》
这是描述信息

与中国一起前进 许愿美好未来

汤臣(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上海浦东新区东方路710号汤臣金融大厦23F
邮编:200122
电话:86-21-50584936
传真:86-21-5058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