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boxbg

新闻资讯

专访 | 汤子嘉:做善于创新的“二代”

2018-12-17


  近日,GQ杂志刊发汤臣集团副主席、BU集团创始股东汤子嘉专访,谈及传承与创新。《接力》微信公众号(jielimag)转载BUstyle如下,有删节。
  经营家族企业的“二代”们一般归为两类,一类是保守地延续家族做法,一类是彻底颠覆父辈的经营模式,大胆创新。而在汤子嘉看来,更为聪明的做法是“部分创新”,随时留意时代的变化,并内化到企业策略中。
  而在近10年前,面前这位成熟稳重的新生代民营企业家,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跟在父亲汤君年背后的学徒,因父亲的去世,他被迫要担起企业的重担,成为上海传奇房地产公司汤臣集团的顶梁柱。在汤子嘉的主导下,汤臣变成了一个更为年轻开放的企业,公司的业务也拓展到了天津等地,在稳扎稳打做好房地产的主营业务之外,汤子嘉也开始经营房地产之外的专业投资,涉足电竞、娱乐、新能源汽车以及艺术品投资领域。
  汤子嘉坦承,在少年有成的背后,也有大家看不到的一面:在家庭传承的过程中,他认为缺少与父亲的相处是一大遗憾。“除了要追求理想,我其实更憧憬家庭的回忆与温馨。”汤子嘉有些感性地说道。
  虽然年轻,但汤子嘉的思路显然更有远见。他最近在思考,在新的房地产项目中,也许能够使用无人机送快递送外卖,这能让楼盘的能耗比传统的减少一半。他也认为当下人们的生活变得更注重精神消费了。“我觉得现在中国主要的核心城市,大家生活中的改变跟上一代不一样了,很多人对精神消费的追求会多一些。”汤子嘉说道。
  作为年轻一代的企业家,汤子嘉的优势较为明显:自由切换于东西方的视角之间,能在他身上看到在洛杉矶生活所留下的印记,也能看到扎根上海多年在他身上留下的沉稳含蓄气质。
  他还记得,当时从大学毕业的时候,母亲徐枫送给他的是一款江诗丹顿的表。“这款表我现在也还留着,对我来说很有意义,是一种成人礼的感觉,这也是一种使命的传承。”
  对于未来,汤子嘉希望保持一种与时而进但稳健进步的状态。“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从前辈的优秀经验中鉴取精髓,融入自己的思维,把质量做到更好,做实,这才是最值得的挑战,也会产生好的结果。”汤子嘉补充道。


《接力》往期专访之《汤子嘉:一直在路上》


  接班九年,汤子嘉接受过诸多考验,在财富面前,他看到的是比常人更多的责任,带着把汤臣的事业做大做强的使命,汤子嘉一直在路上。
  最初进入集团工作的汤子嘉,做的诸多事情都是为了获得父亲的认可,可是一意求好的愿望让他做了不少错事。于是,年轻的他没少被父亲责骂,同时这也让他开始站在父亲身边观察思考如何经营企业。
  回想当初,汤子嘉坦诚这是一种学来的经验,别人拿也拿不走。当然,父亲也有肯定他的时候。当初张江汤臣豪园项目主要是针对浦东张江地区白领,在看过公司设计的房型图之后,汤子嘉觉得面积过大,因为目标客户群体大部分都是单身。于是,他建议父亲将房型面积缩小,增加小户型。这个提议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后来,汤子嘉慢慢明白:“一代企业家不会轻易称赞第二代,即便心里认同嘴巴上也不会讲。”
  但是随着2004年汤君年突然过世,汤子嘉的角色在一夜之间被改变了。经历悲痛之后,他开始更严苛地要求自己,将每一个决定的风险控制在承受的范围内,以免对企业产生致命的伤害。2005年,汤臣一品刚一推出就因为高昂的价格饱受社会争议。2009年,汤子嘉接手后重新规划市场销售策略:首先丢开“最贵、第一”等枷锁,调整总价及单价,同时免去验资环节,客户提前预约即可看房,并且积极保持对外沟通。这些举措使得楼房的销售量显著的提高。
  而在天津汤臣津湾一品这个项目上,汤子嘉更是投入诸多精力,对项目所选的地段也是赞不绝口:“我们这块地是在原英、法、日三个租界中的,也是以前唯一一块被拆掉的老洋房,所以在周围这些被保护的建筑中不可能再拆一块那么大面积的地。这是不可复制的宝贵财产”。
  在一轮番的商场拼搏之后,汤子嘉把控市场经营企业的能力被人们认可,在媒体镁光灯的关注下,他头顶上的光环比从前更甚。在同事眼里,荣耀背后是汤子嘉日复一日的努力,不仅亲力亲为处理公务,而且乐于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同时每天阅读大量报纸、网站,了解最新资讯,获取行业内信息。
  而在汤子嘉看来,自己应该以一个职业经理人的素质要求自己。他的管理目标是让企业自然运作,而自己只是公司的一部分。“家族企业的第一代领导人是带领企业走,而第二代就要思考在公司的角色、将其定位。”如今,汤子嘉更多的是考虑公司的战略决策。他相信,做一个企业家,必须做到当全世界还在对你指手画脚的时候,你已经迈向新的征程,带领芸芸众生去看他们想象不到的风景。
  回望接班的九年,汤子嘉已经不再有当初的彷徨:“九年前,父亲在没有征兆的情况下就离开,把我扔在命运的十字路口,让我背负起不止一个人的命运。九年来,我从未停步。已经走上父亲从未走过的道路。如同他当年成竹在胸,看见今日的浦东。如今在我的脑海里,看见的是明天的中国。”

imgboxbg
庆祝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汤臣集团董事长徐枫分享当年的故事
汤君年是南汇(编者按:今属浦东新区)人,1948年在上海出生,4岁跟随父亲到香港定居。
汤君年是南汇(编者按:今属浦东新区)人,1948年在上海出生,4岁跟随父亲到香港定居。
对话汤子嘉:汤臣一品,回归家的怀抱
只有变化才是永恒不变的唯一。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畅想无限可能,在变化中希冀打破边界,寻得存放最真实自我的空间;
只有变化才是永恒不变的唯一。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畅想无限可能,在变化中希冀打破边界,寻得存放最真实自我的空间;
写在浦东开发开放30年:汤臣,一个浦东传奇
上世纪60年代末,一位年轻人背着各种布样,穿梭在台湾的大街小巷。正午阳光的曝晒,湿透了他身上有些卷边的涤纶衫,那一年,并没有多少人在意这个瘦弱的小伙子,然而在热闹街头的橱窗里,有一台电视正在播放的广告:“汤臣窗帘,进口新款上市,风靡台北的窗帘……”

  那是二十来岁的汤君年,在为他汤臣窗帘布公司的生意奔跑。他大胆利用刚刚开始普及的电视大做广告,几年打拼,汤臣窗帘不久便拥有3000多家经销商、一年5亿元生产量,累积了后来汤氏家族的第一笔财富。

  这位一生纵横两岸三地的汤臣集团创始人,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随着92共识政治氛围解冻,汤君年携妻儿经香港辗转回到故乡,从1992年起开始投资浦东。汤臣伴随浦东走过了28年,在浦东新区开发开放三十周年时,我们致敬汤君年先生,及汤臣集团为浦东建设所做出的努力,也致敬,这片不断诞生传奇的土地。

 

归来,未曾离开
  汤君年,上海南汇人(今属浦东新区),1948年在上海出生,但他的童年却并非在上海度过,4岁就跟随父亲汤养浩到香港定居。到达香港后,他们家境并不优越,18岁就开始帮父亲做生意。1967年,香港动荡,人心惶惶,汤君年却判断香港动荡很快会过去,所以在众人抛售房产逃离香港时,提议父亲低价买进很多铺位。从那时起,汤君年与众不同的眼光和敢于冒险的魄力便已显露。
  不久之后,因为看重台湾的经济起飞,汤君年独立前往台湾发展,从窗帘公司到进军房地产,台湾的三重市,就是汤君年成片开发的“汤城”工业厂办园区,全盛时期曾创下两周热卖300亿新台币(约74亿元人民币)的空前纪录。

  也正是在台湾的这段日子,汤君年遇到了最重要的人生伴侣,当时红极港台影坛的“侠女”徐枫,不久之后就共结连理,诞下两个儿子汤子嘉与汤珈铖。

  然而,在台湾的日子过得正舒坦,汤君年却再次做出一个看似反其道行之的决定。

  1986年的一天,汤君年对太太徐枫说:“带上两个儿子,我们全家要移居香港。”那时两岸还没有来往,加上“九七回归”的议论纷纷,他们的香港朋友都在考虑要不要移民到国外,汤君年却认为去香港的目的是:脚踏香港,眼望大陆。他说,“中国决不会走回头路,香港是与大陆接触最方便、最近的地方,用不了多久,大陆的经济会好起来,我们移居香港,就是为了将来回到大陆投资。”

  果然,随着蒋经国允许老兵回大陆探亲,1987年12月1日,《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办法》正式实施,两岸关系春暖花开,汤君年的判断再次得到了验证。

  然而率先进入大陆的却不是汤君年,而是他的电影制片人太太徐枫,从1988年开始,徐枫就专注于推动两岸三地的影人共同拍摄影片,连续拍摄多部影片,其中也包括后来在国际影坛大放异彩的传奇之作——“霸王别姬”。

  1992年,汤君年在北京探班《霸王别姬》剧组期间,受到当时国台办主任接见,主任建议他可以到上海看看。于是,汤君年当即响应祖国号召,兴致勃勃地回到上海——他的故乡。

  在上海,时任上海市市长接见了这位祖籍南汇的台商,并向他详细介绍了上海及浦东的近期发展和远景规划。汤君年以商人的眼光和诗人的激情在浦东考察了20多天。考察高尔夫球场地块的那天,汤君年拨开足比人高的芦苇,告诉身边的徐枫:“这就是我们的高尔夫球场。”后来徐枫回忆:“一个从浦西过来需要4个小时的地方,到处是茫茫衰草、河沟、烂泥、土墩,附近根本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没想到汤君年的想象力居然比我一个拍电影的还厉害,有一天浦东会变成今天的样子。”

  随后,汤臣集团即以当时最大的台资企业身份进驻浦东,第一个令人瞩目的举动,就是斥资3040万美元,于1992年5月20日取得了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2-2-1地块,即如今的东方路与张杨路交汇处汤臣金融大厦,再于同年7月9日以高于投标价第二名近一倍的价格9236万美元,取得了如今1.4平方公里汤臣高尔夫球场和住宅用地。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块地是浦东历史上,进行国际招投标的第一块地和第二块地,要知道,在此之前,浦东的开发多为协议转让,很多土地是在中央动员下兄弟省市支援浦东建设时转让,1992年汤臣的正式进驻,意味着浦东房地产市场正式进入市场化开发阶段。就在球场的签约仪式上,汤君年与主管浦东的上海市领导商定,又拿出3500万美元拿下高尔夫球场邻近土地作为储备用地,即日后的汤臣豪园。

  在那之后,1995年,汤臣在外高桥保税区兴建了“汤臣国际贸易大楼”及“汤臣外高桥工业园区”;1995年,浦东的第一座5A写字楼“汤臣金融大厦”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建立;应浦东政府领导要求,汤臣与锦江国际集团合作,引进先进酒店管理,1996年,浦东第一家五星级酒店“新亚汤臣大酒店”开始运营;同年,浦东第一个涉外高档商务中心“汤臣商务中心”也开始运营。1997年,18洞72杆世界级的“汤臣高尔夫球场”落成,浦东第一个高尔夫球会“汤臣上海浦东高尔夫球会”也应运而生。

  汤臣落子速度很快,却也常常需要面对周遭的质疑,96年新亚汤臣大酒店落成时,窗外的张杨路人迹寥寥,别说人,到了晚上连车灯的踪迹都很少。汤君年却对太太徐枫说:“你看着,不出20年,这条路一定会是陆家嘴最热闹的地方。”

  在这之后,嘉年别墅,汤臣豪园、汤臣怡园,汤臣豪庭、汤臣湖庭花园,与张江合作的张江微电子港工业园区,张江传奇广场……汤臣在房地产上的投资,几乎全部集中在方圆522平方公里的浦东。一个企业在如此漫长的一段时间跨度中,能这样聚焦于一个区域的开发建设的例子并不多见。这一切都是来源于汤君年对浦东的信心。


相信,所以看见
  当今天站在黄浦江以上百米的高空,俯瞰由南往北的上海,十里洋场的风云仿佛历历在目。如果说外滩作为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历史画面,那么对岸的陆家嘴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最重要的经济象征之一。

  可是,这一切在三十年前,不过是齐身高的芦苇和一望无际的烂泥渡。就在这里,汤君年来了,并且意味深远地落子了几块最为重要的土地——其中就包括了未来的汤臣一品。未来在这里,这个项目,不仅将成为点亮浦东豪宅市场重要一笔,也将注定是悲喜交织的陆家嘴传奇。可能在如今看客眼中,这不过是当年汤臣一笔精明的投资,但对于汤君年而言,这却是把全部身家都放进一个篮子的全情投入。

  因为汤臣眼中,上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拥有中国一流人才的优势,国际化程度很高,商机无限。更可贵的是上海市政府办事规范,效率高。汤君年常说,他是带着故乡籍贯的血缘,以及对浦东发展政策的信心回到浦东的。

  开发开放30年间,浦东,未曾令看好这里的人失望。数据显示,浦东GDP从1990年时的不到60亿元,到2019年突破万亿元,占上海全市近三分之一。这一切,或许已如汤君年先生所愿。

  一个国家的崛起,一方热土的繁荣,绝非一句口号、一个举措,便能成就的。浦东开发开放经历的风雨复杂多变,也有不被看好的时候。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很多舆论唱衰上海,大家都有了退意。东南亚在经历银根紧缩时,各地银行要向身处“下雨天”的发展商收伞,港台地产市场一片萧条,而公司投资到浦东的数亿美元资金无法迅速回笼。汤臣在香港台湾的根基也因此面临巨大财务压力,有一段时间,境外舆论笑话汤臣是“最大的套牢户”。

  在最困难的时候,汤君年拜会了当时分管浦东的副市长赵启正,彼时赵也面临国际金融局势的巨大压力,但上海市人民政府对汤臣的困境予以理解,希望汤臣集团权衡两岸三地的发展前景,并且安排市区两级领导给予其在上海转圜疏困的空间。这翻表态再一次鼓舞了汤君年,为了度过难关,汤臣把在香港最好的房地产和最好的上市公司卖掉,哪怕在当时引起了香港一些人的不满,陷入了长达数年的官司,汤臣依然要维持上海方面的运作。一生善于“看风”的汤君年认为,到底谁是套牢户,要到最后才可以下结论,那时他说:“放心好了,此地一定是未来世界经济的舞台中心”。

  汤臣的投入和坚守,换来的是浦东的坚定携手。1996年11月,汤君年获得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浦东新区荣誉市民”及首届“浦东开发建设杰出人才”奖;1998年,汤臣集团被评为上海市“六好台资企业”称号;1999年4月,汤君年被浦东新区表彰为“对浦东开发作出积极贡献的境外人士”;2005年,汤臣集团获颁“最佳十大外资房地产企业”奖、“先进集体十连冠纪念”奖;而其旗下项目也屡获殊荣。

 

扎根这座城市的未来
  2000年,当汤臣走出“套牢困境”时,汤君年便逐步将运营家业的责任转托到儿子汤子嘉和汤珈铖身上,并且将毕生心血凝结于汤臣一品的打造。

  从拿到汤臣一品所处的这块地开始,汤臣人就一直在探索着如何做出代表上海未来发展的作品,项目经过了整整11年的精心酝酿,方案一次次创新,又一次次推翻,仅仅是屋顶的造型就改动了36次,最后选择了中国汉唐盛世一品大员的官帽为之加冕,并将建筑高度确定在当时上海豪宅的极限高度,153米。最小的户型是430多平米的户型,参考了汤君年的母亲在香港居所的户型。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进入汤臣一品客户的门槛,必须面对高总价的考验,这甚至是后面很多上海豪宅无法复制汤臣一品的原因之一,毕竟结合高单价和大面积,高总价的户型销售速度必然很慢,这对如今信奉高周转的大陆开发商而言是难以想象了。

  无奈的是,虽然雄心万丈和豪情满怀,但禁不住焦灼的经营压力,一心聚焦工作的汤君年没有看到汤臣一品的落成,2004年,心力交瘁的汤君年因糖尿病并发症去世了。

  仿佛是一场暗喻,汤臣一品,这个汤君年最后为之奋斗的目标。如今傲立于陆家嘴的昔日的芦苇滩头,缥缈于浦江两岸的腾飞大业中,站在山脚下的人抬头仰望却永远无法理解和接受,只有不断努力攀登着的人才知道,雄关巨殿不是一夜之间建成的。

  屹立于陆家嘴尖的汤臣一品,早已从汤臣集团的代表作,成为浦东面向世界的图腾,伴随着浦东一路以来的成长。第二代汤臣人站在浦东开发开放30年的潮头上,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汤臣的根基牢牢扎根在上海,扎根在浦东,或者说,是牢牢扎根在城市的未来。如今,新一代汤臣人和父辈有着同样的坚定,那就是对这个国家、这座城市经济前景充满信心。

  汤子嘉说,汤臣因上海的繁华而得益,是和这座城市一起成长的。“楼市繁荣是这个国家发展的结果、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结果,我们不关注眼前的价格,我们考虑这个城市更长的发展周期,我们会看到更稳健的收益——城市价值的红利。”

  多少年过去,那个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年轻身影,其实依然还在,只不过,化为了一个个定居上海浦东、扎根大陆的华人,在为祖国的建设而奔走。浦东开发开放30年,新的时代已经来了。
 

资料参考:
  《台商徐枫:汤臣,上海这些年》
  《浦东史诗》
  《17年汤臣:浦东的拓荒者,发展的见证者》
  《汤臣:一年投入五亿浦东开发第一人》
  《〈新民周刊〉专访汤子嘉》
上世纪60年代末,一位年轻人背着各种布样,穿梭在台湾的大街小巷。正午阳光的曝晒,湿透了他身上有些卷边的涤纶衫,那一年,并没有多少人在意这个瘦弱的小伙子,然而在热闹街头的橱窗里,有一台电视正在播放的广告:“汤臣窗帘,进口新款上市,风靡台北的窗帘……”

  那是二十来岁的汤君年,在为他汤臣窗帘布公司的生意奔跑。他大胆利用刚刚开始普及的电视大做广告,几年打拼,汤臣窗帘不久便拥有3000多家经销商、一年5亿元生产量,累积了后来汤氏家族的第一笔财富。

  这位一生纵横两岸三地的汤臣集团创始人,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随着92共识政治氛围解冻,汤君年携妻儿经香港辗转回到故乡,从1992年起开始投资浦东。汤臣伴随浦东走过了28年,在浦东新区开发开放三十周年时,我们致敬汤君年先生,及汤臣集团为浦东建设所做出的努力,也致敬,这片不断诞生传奇的土地。

 

归来,未曾离开
  汤君年,上海南汇人(今属浦东新区),1948年在上海出生,但他的童年却并非在上海度过,4岁就跟随父亲汤养浩到香港定居。到达香港后,他们家境并不优越,18岁就开始帮父亲做生意。1967年,香港动荡,人心惶惶,汤君年却判断香港动荡很快会过去,所以在众人抛售房产逃离香港时,提议父亲低价买进很多铺位。从那时起,汤君年与众不同的眼光和敢于冒险的魄力便已显露。
  不久之后,因为看重台湾的经济起飞,汤君年独立前往台湾发展,从窗帘公司到进军房地产,台湾的三重市,就是汤君年成片开发的“汤城”工业厂办园区,全盛时期曾创下两周热卖300亿新台币(约74亿元人民币)的空前纪录。

  也正是在台湾的这段日子,汤君年遇到了最重要的人生伴侣,当时红极港台影坛的“侠女”徐枫,不久之后就共结连理,诞下两个儿子汤子嘉与汤珈铖。

  然而,在台湾的日子过得正舒坦,汤君年却再次做出一个看似反其道行之的决定。

  1986年的一天,汤君年对太太徐枫说:“带上两个儿子,我们全家要移居香港。”那时两岸还没有来往,加上“九七回归”的议论纷纷,他们的香港朋友都在考虑要不要移民到国外,汤君年却认为去香港的目的是:脚踏香港,眼望大陆。他说,“中国决不会走回头路,香港是与大陆接触最方便、最近的地方,用不了多久,大陆的经济会好起来,我们移居香港,就是为了将来回到大陆投资。”

  果然,随着蒋经国允许老兵回大陆探亲,1987年12月1日,《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办法》正式实施,两岸关系春暖花开,汤君年的判断再次得到了验证。

  然而率先进入大陆的却不是汤君年,而是他的电影制片人太太徐枫,从1988年开始,徐枫就专注于推动两岸三地的影人共同拍摄影片,连续拍摄多部影片,其中也包括后来在国际影坛大放异彩的传奇之作——“霸王别姬”。

  1992年,汤君年在北京探班《霸王别姬》剧组期间,受到当时国台办主任接见,主任建议他可以到上海看看。于是,汤君年当即响应祖国号召,兴致勃勃地回到上海——他的故乡。

  在上海,时任上海市市长接见了这位祖籍南汇的台商,并向他详细介绍了上海及浦东的近期发展和远景规划。汤君年以商人的眼光和诗人的激情在浦东考察了20多天。考察高尔夫球场地块的那天,汤君年拨开足比人高的芦苇,告诉身边的徐枫:“这就是我们的高尔夫球场。”后来徐枫回忆:“一个从浦西过来需要4个小时的地方,到处是茫茫衰草、河沟、烂泥、土墩,附近根本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没想到汤君年的想象力居然比我一个拍电影的还厉害,有一天浦东会变成今天的样子。”

  随后,汤臣集团即以当时最大的台资企业身份进驻浦东,第一个令人瞩目的举动,就是斥资3040万美元,于1992年5月20日取得了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2-2-1地块,即如今的东方路与张杨路交汇处汤臣金融大厦,再于同年7月9日以高于投标价第二名近一倍的价格9236万美元,取得了如今1.4平方公里汤臣高尔夫球场和住宅用地。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块地是浦东历史上,进行国际招投标的第一块地和第二块地,要知道,在此之前,浦东的开发多为协议转让,很多土地是在中央动员下兄弟省市支援浦东建设时转让,1992年汤臣的正式进驻,意味着浦东房地产市场正式进入市场化开发阶段。就在球场的签约仪式上,汤君年与主管浦东的上海市领导商定,又拿出3500万美元拿下高尔夫球场邻近土地作为储备用地,即日后的汤臣豪园。

  在那之后,1995年,汤臣在外高桥保税区兴建了“汤臣国际贸易大楼”及“汤臣外高桥工业园区”;1995年,浦东的第一座5A写字楼“汤臣金融大厦”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建立;应浦东政府领导要求,汤臣与锦江国际集团合作,引进先进酒店管理,1996年,浦东第一家五星级酒店“新亚汤臣大酒店”开始运营;同年,浦东第一个涉外高档商务中心“汤臣商务中心”也开始运营。1997年,18洞72杆世界级的“汤臣高尔夫球场”落成,浦东第一个高尔夫球会“汤臣上海浦东高尔夫球会”也应运而生。

  汤臣落子速度很快,却也常常需要面对周遭的质疑,96年新亚汤臣大酒店落成时,窗外的张杨路人迹寥寥,别说人,到了晚上连车灯的踪迹都很少。汤君年却对太太徐枫说:“你看着,不出20年,这条路一定会是陆家嘴最热闹的地方。”

  在这之后,嘉年别墅,汤臣豪园、汤臣怡园,汤臣豪庭、汤臣湖庭花园,与张江合作的张江微电子港工业园区,张江传奇广场……汤臣在房地产上的投资,几乎全部集中在方圆522平方公里的浦东。一个企业在如此漫长的一段时间跨度中,能这样聚焦于一个区域的开发建设的例子并不多见。这一切都是来源于汤君年对浦东的信心。


相信,所以看见
  当今天站在黄浦江以上百米的高空,俯瞰由南往北的上海,十里洋场的风云仿佛历历在目。如果说外滩作为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历史画面,那么对岸的陆家嘴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最重要的经济象征之一。

  可是,这一切在三十年前,不过是齐身高的芦苇和一望无际的烂泥渡。就在这里,汤君年来了,并且意味深远地落子了几块最为重要的土地——其中就包括了未来的汤臣一品。未来在这里,这个项目,不仅将成为点亮浦东豪宅市场重要一笔,也将注定是悲喜交织的陆家嘴传奇。可能在如今看客眼中,这不过是当年汤臣一笔精明的投资,但对于汤君年而言,这却是把全部身家都放进一个篮子的全情投入。

  因为汤臣眼中,上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拥有中国一流人才的优势,国际化程度很高,商机无限。更可贵的是上海市政府办事规范,效率高。汤君年常说,他是带着故乡籍贯的血缘,以及对浦东发展政策的信心回到浦东的。

  开发开放30年间,浦东,未曾令看好这里的人失望。数据显示,浦东GDP从1990年时的不到60亿元,到2019年突破万亿元,占上海全市近三分之一。这一切,或许已如汤君年先生所愿。

  一个国家的崛起,一方热土的繁荣,绝非一句口号、一个举措,便能成就的。浦东开发开放经历的风雨复杂多变,也有不被看好的时候。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很多舆论唱衰上海,大家都有了退意。东南亚在经历银根紧缩时,各地银行要向身处“下雨天”的发展商收伞,港台地产市场一片萧条,而公司投资到浦东的数亿美元资金无法迅速回笼。汤臣在香港台湾的根基也因此面临巨大财务压力,有一段时间,境外舆论笑话汤臣是“最大的套牢户”。

  在最困难的时候,汤君年拜会了当时分管浦东的副市长赵启正,彼时赵也面临国际金融局势的巨大压力,但上海市人民政府对汤臣的困境予以理解,希望汤臣集团权衡两岸三地的发展前景,并且安排市区两级领导给予其在上海转圜疏困的空间。这翻表态再一次鼓舞了汤君年,为了度过难关,汤臣把在香港最好的房地产和最好的上市公司卖掉,哪怕在当时引起了香港一些人的不满,陷入了长达数年的官司,汤臣依然要维持上海方面的运作。一生善于“看风”的汤君年认为,到底谁是套牢户,要到最后才可以下结论,那时他说:“放心好了,此地一定是未来世界经济的舞台中心”。

  汤臣的投入和坚守,换来的是浦东的坚定携手。1996年11月,汤君年获得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浦东新区荣誉市民”及首届“浦东开发建设杰出人才”奖;1998年,汤臣集团被评为上海市“六好台资企业”称号;1999年4月,汤君年被浦东新区表彰为“对浦东开发作出积极贡献的境外人士”;2005年,汤臣集团获颁“最佳十大外资房地产企业”奖、“先进集体十连冠纪念”奖;而其旗下项目也屡获殊荣。

 

扎根这座城市的未来
  2000年,当汤臣走出“套牢困境”时,汤君年便逐步将运营家业的责任转托到儿子汤子嘉和汤珈铖身上,并且将毕生心血凝结于汤臣一品的打造。

  从拿到汤臣一品所处的这块地开始,汤臣人就一直在探索着如何做出代表上海未来发展的作品,项目经过了整整11年的精心酝酿,方案一次次创新,又一次次推翻,仅仅是屋顶的造型就改动了36次,最后选择了中国汉唐盛世一品大员的官帽为之加冕,并将建筑高度确定在当时上海豪宅的极限高度,153米。最小的户型是430多平米的户型,参考了汤君年的母亲在香港居所的户型。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进入汤臣一品客户的门槛,必须面对高总价的考验,这甚至是后面很多上海豪宅无法复制汤臣一品的原因之一,毕竟结合高单价和大面积,高总价的户型销售速度必然很慢,这对如今信奉高周转的大陆开发商而言是难以想象了。

  无奈的是,虽然雄心万丈和豪情满怀,但禁不住焦灼的经营压力,一心聚焦工作的汤君年没有看到汤臣一品的落成,2004年,心力交瘁的汤君年因糖尿病并发症去世了。

  仿佛是一场暗喻,汤臣一品,这个汤君年最后为之奋斗的目标。如今傲立于陆家嘴的昔日的芦苇滩头,缥缈于浦江两岸的腾飞大业中,站在山脚下的人抬头仰望却永远无法理解和接受,只有不断努力攀登着的人才知道,雄关巨殿不是一夜之间建成的。

  屹立于陆家嘴尖的汤臣一品,早已从汤臣集团的代表作,成为浦东面向世界的图腾,伴随着浦东一路以来的成长。第二代汤臣人站在浦东开发开放30年的潮头上,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汤臣的根基牢牢扎根在上海,扎根在浦东,或者说,是牢牢扎根在城市的未来。如今,新一代汤臣人和父辈有着同样的坚定,那就是对这个国家、这座城市经济前景充满信心。

  汤子嘉说,汤臣因上海的繁华而得益,是和这座城市一起成长的。“楼市繁荣是这个国家发展的结果、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结果,我们不关注眼前的价格,我们考虑这个城市更长的发展周期,我们会看到更稳健的收益——城市价值的红利。”

  多少年过去,那个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年轻身影,其实依然还在,只不过,化为了一个个定居上海浦东、扎根大陆的华人,在为祖国的建设而奔走。浦东开发开放30年,新的时代已经来了。
 

资料参考:
  《台商徐枫:汤臣,上海这些年》
  《浦东史诗》
  《17年汤臣:浦东的拓荒者,发展的见证者》
  《汤臣:一年投入五亿浦东开发第一人》
  《〈新民周刊〉专访汤子嘉》
这是描述信息

与中国一起前进 许愿美好未来

汤臣(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上海浦东新区东方路710号汤臣金融大厦23F
邮编:200122
电话:86-21-50584936
传真:86-21-50583646